二、杜甫的拗体与救拗
1、老杜的拗体
《诗人玉屑》里的这段话结尾处说”前此未有人作此体,独鲁直变之。“意思是有人认为这种拗体是黄庭坚发明的,前面没有人用过。但是魏庆之马上引用了”苕溪渔隐“的一段话:谁说黄庭坚发明的,杜甫当年就有不少这样的诗句了,这种拗体出自于杜甫:
苕溪渔隐曰:此体本出于老杜,如 〔宠光蕙叶与多碧,点注桃花舒小红。〕 〔一双白鱼不受钓,三寸黄甘犹自青。〕 〔江外三峡且相接,斗酒新诗终日疏。〕 〔负盐出井此溪女,打鼓发船何郡郎。〕 〔沙上草阁柳新晴,城边野池莲欲红。〕似此体甚多,聊举此数联,非独鲁直变之也。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。
可见那句老话是有道理的:不可不读书、不可尽信书。苕溪渔隐名叫胡仔(1110~1170) ,字元任,是南宋著名文学家。著有五十余万字的《苕溪渔隐丛话》,他比生活于宋理宗时代的魏庆之早了半个多世纪。
2、相同与不同处
苕溪渔隐举例的老杜诗也是五句,但是与黄庭坚不尽相同,有四句和黄庭坚一样是半拗体,救拗的方式完全一样:
宠光-蕙叶与多碧,点注桃花舒小红。
江外-三峡且相接,斗酒新诗终日疏。
负盐-出井此溪女,打鼓发船何郡郎。
沙上-草阁柳新晴,城边野池莲欲红。
还有一句不完全同于上面的半拗体:
一双-白鱼不受钓,三寸黄甘犹自青。
一双-白鱼不受钓,句式是 中平-仄平仄仄仄,最后五个字不是五连仄,而是第四个字是平声,这种句式现在多认为是古体诗句式,不算是格律诗的拗体了,但是宋朝人认为这是格律诗的拗体句。
三、孤平的救拗
这里边还有一处要注意的事情,就是孤平的救拗,以上举的例子中都有相同的对句救拗句式:中仄-平平仄仄平。这种句式会产生一种孤平的拗句,就是第三个字的平,变成仄,中仄- 仄平仄仄平,叫做孤平。
孤平的救拗方式是,七言的第五个字(五言的第三个字)变成平声:中仄-仄平平仄平。这个句式恰恰是本文说的拗体的对句救拗方式,假如即救了对句拗体,又救了本句孤平,就叫做”对句双救“。这种形式的救拗在本文的来例句中有不少:
只今-满坐且樽酒,后夜 此堂空月明。
清谈-落笔一万字,白眼 举觞三百杯。
田中-谁问不纳履,坐上 适来何处蝇。
负盐-出井此溪女,打鼓发船何郡郎。
沙上-草阁柳新晴,城边野池莲欲红。
四、字音的变化与孤平和三仄尾
唐朝有些字的发音,到五代、宋朝已经有了变化,宋朝刘颁的《中山诗话》中有这样一个记录:
白乐天诗曰:「请钱不早朝。」「请」作平声,唐人语也。今人不用厮字,唐人作斯音,五代已作入声,陶谷云「尖檐帽子卑凡厮」是也。.....................二公诗自非语病
这一段 话很有意思,「请」在宋朝是仄,但是在唐朝竟然是平声,所以”请钱不早朝“就不是犯孤平,当然”非语病“了。平平仄仄仄,被叫做三仄尾,在唐朝不认为是语病,宋朝的格律诗中也很常见,例如陆游《夜泊水村》第三句:
腰间羽箭久凋零,太息燕然未勒铭。老子犹堪 绝大漠,诸君何至泣新亭...........
更有意思的是”厮字,唐人作斯音,五代已作入声“,厮,变成了入声,因此下面这一联诗对仗工整,平仄无误:
尖簷帽子卑凡厮,短靿靴儿末厥兵。
五、唐朝人称拗体为讦调体
唐朝诗人王睿在《炙毂子诗格 》中有两段话,把宋人说的拗句称作“讦调体”
1、李端公诗:“却到城中事事伤,惠休归寂贾生亡。谁人收得章句箧。”“句”字亦合用平,今用侧字,亦是讦调。李端公是中唐诗人李郢,这首诗全篇是:
却到城中事事伤,惠休还俗贾生亡。
谁人收得章句箧,独我重经 苔藓房。
一命未沾为逐客,万缘初尽别空王。
萧萧竹坞残阳在,叶覆闲阶雪拥墙。
其中第三句:”谁人收得章句箧“,这是另一种大拗句式,是必须救拗的拗体诗,七言第六字(五言第四字)应平用仄(仄,唐朝人称作侧),这种拗句的救拗与上面的救拗完全一样,对句第五个字(五言诗第三个字)必须平声:苔。 另:得,是常见的入声,常作诗应该记住。
这种句式最有名的诗是白居易的: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2、李郢诗:“青蛇上竹一种色,黄蝶隔溪无限情。”此“种”字合用平而用侧,是讦调也。这一联诗就是后五个字五连仄句式,上面讲过了,不在复述。
结语
王力先生对于格律诗的归纳虽然与古人略有一点不同,包括关于孤平的定义面较窄,但是王力的格律知识是目前最完备的学习资料。以上讲过的半拗体与大拗体在王力的书中都有详细的阐释。
目前能够买到的各种格律知识的书籍几乎都是王教授的理论翻版,我建议学习诗词创作的书籍,王力的《诗词格律》和《汉语诗律学》是必读的基础书,看懂了格律再谈意境才是正途,否则妄谈诗词都是无根之木。
还有一句话要记住:不可不读书、不可尽信书。古人也好、学者也好,当然包括我自己,说的未必都对。
@老街味道
老街味道 关于孤平王力启功王士桢三人怎么说?
相信吗?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