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汉语中的“臣”字,最早也曾是指一种奴仆。根据甲骨文的解释,“臣”字就象征着一个人被束缚。古籍《尚书正义》中提到,“臣”这个词原本指的是低贱的劳役者,甚至可以包括女性奴隶。章太炎的研究指出,“臣”最初是用来形容俘虏或罪人的,他们因受制于他人而服从。因此,古代“臣”的意义,最初并不等同于今天所理解的官员,而是带有奴隶性质的。
在上古时代,百姓的地位实际上远高于“臣”。虽然“臣”是官员在皇帝面前的称谓,但在战国以前,“百姓”这个词指代的是贵族阶层,因为在那个时期,只有贵族才拥有姓氏。到了战国时期,列国纷纷通过改革来强化中央集权,贵族阶层逐渐被职业官僚所取代。官僚和贵族的根本区别在于:贵族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臣民,而官僚则是完全依附于君主的职员。即使是如《红楼梦》中的贾府那样显赫一时的家族,在皇权面前也难以抵抗,反而像韦小宝这种不起眼的小人物,也能因皇帝的宠爱而一路飞黄腾达。
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专制体制维持了两千多年,这一体制中的官僚体系实际上与奴隶社会的关系并无本质区别。在这个体系下,不论官员出身如何,都必须为君主效力,门第的高低在君主面前并无意义。封建官僚制度下,官员和君主的关系就如同主仆关系,尽管这些官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可能看似更高,但在皇权面前,他们不过是臣服的存在。在这个体系中,皇帝是唯一的决定者,能够任意让一个人升高或让另一个人落低,极大地体现了皇权的绝对权威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封建官僚制度逐渐取代了分封制,职业官僚也越来越像是君主的家奴。不同于贵族,官员没有封地和家族的庇护,他们只能依赖君主的宠爱来维持生计和地位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君臣关系逐渐不再完全等同于主仆关系。孔子曾说: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”孟子更强调:“君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”这些言论中,臣子不仅要忠诚于君主,还要以道义为先,逐渐使得主奴关系转变为更为复杂的君臣关系。
到了唐宋时期,大臣们渐渐不再完全将自己视为君主的附庸,而是看重自己的道义责任。唐代的魏徵敢于直谏太宗,宋代的范仲淹强调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大臣们开始自觉地将自己视为天下道义的担当者。然而,到了明清时期,君主专制变得愈加严苛,君臣关系也发生了变化。明代的官员可以在朝堂上遭遇极度侮辱,而清代则要求旗籍大臣称自己为“奴才”,非旗籍大臣则自称“臣”。
在清朝,满族和汉族的大臣在朝堂上的称谓有所不同。清朝皇帝要求旗籍大臣在其面前自称“奴才”,而非旗籍的大臣则只能称“臣”。乾隆三十八年,满臣天保与汉臣马人龙共同上奏,却因马人龙自称“臣”而遭乾隆责备。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“奴才”和“臣”之间的微妙差异的重视,也揭示了在满洲贵族和非旗籍大臣之间,尽管表面上有不同的称呼,但本质上他们都是皇帝手中的臣子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