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而易见,在很多武侠作品中,名门正派大多数都用剑,那是一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,想想当初奥斯卡最佳外语片《卧虎藏龙》主角儿几人, 李慕白那挥剑瞬间,宛若游龙 。
但是反派角色的兵器就是五花八门,流星锤、双勾镰,怎么奇怪怎么来。不禁让人想,为什么武侠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数用剑而不是其他的兵器呢?难道武器种类是用来划分身份的高低和好坏吗?
小编今天集合网上的资料为大家分析分析。
春秋战国时代的武士和刺客来讲,最重要的短兵器就是——剑。因为青铜硬而脆,在劈砍杀敌的过程中,比较容易折断,用来做成刺杀的剑更加合适,一击即中。
也是因为这个特殊的时代,百家争鸣,刺客说客游走于各国之间,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很多的灵感,于是很多光辉灿烂的持剑侠客形象,就此被创造出来。比如说荆轲、盖聂、唐雎、曹沫。可以说,他们是后来侠客文化的起源。
剑还有个作用,不仅仅是用来杀敌,也可以是身份的象征。就像曹操的有一匹良驹叫“爪黄飞电马”,曹操一般在作战中不会骑它,只会在凯旋回朝的时候骑,用来造势的。
按照古代典籍《礼记》的记载:
观君子之衣服、服剑、乘马,弗贾。
意思就是说,观赏这个男人的服装,佩剑还有车马,不要谈论它们的价格,按照当时绅士的标准,你如果出门不佩剑,那就跟出席晚宴不穿正装一样格格不入,不合乎礼仪。
到了汉代之后,随着韧性更强的铁器普及,作为兵器的剑就被刀给代替了,因为刀更加容易大批大批的制造,更加容易训练使用。从此,剑的作用慢慢的从战争武器转向了礼仪装饰和装哔。
说个例子:从汉代到隋代,不同等级的官员佩什么剑都有严格的规定。高级官员可以佩戴金玉装饰的剑,基层官员只能佩戴蚌壳装饰的剑。
佩剑既是绅士的标配,也是身份的象征,广大吃瓜群众肯定喜欢跟风(跟风这个习俗可是永久保留的呢)。
比如李白,他就是特别喜欢佩剑,而且还到处跟人吹嘘自己十五岁的时候沉迷剑法,还亲手杀过人。
清代的诗人龚自珍也喜欢佩剑,他写过最有名的一句诗,大家都会唱呢“美人如玉,剑如虹”,啊情深深雨蒙蒙......不好意思一时间收不住。也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含义和正面形象的支撑,剑成为了江湖上正面形象的标配,也不难理解了。
而且剑给人的感觉真的很帅嘛。像是《卧虎藏龙》李慕白的青冥剑,
《碧血剑》袁承志的碧血剑,《陆小凤传奇》中西门吹雪的乌鞘剑,
你想想如果主角刚者八棱亮银锤或者青龙偃月刀去决战紫禁之巅,他们怎么飞上屋顶呀?